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設西藥行中醫部‧建發藥行多元擴展


建發藥行重建前的門面,如今左邊為西藥部,右邊則是中藥部,店後則是門診部。(圖:星洲日報)

店名:建發藥行
成立年份:皇紀2603年(1943年)
創辦人:吳建榜、吳發榜
掌門人:吳子日
傳奇:茨廠街僅存的馬來亞獨立前中藥店,依然屹立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
經營理念:在危機出現前,要設法為生意轉型,所以建發藥行由零售、批發到診療、教育,不斷在隙縫尋求新出路。

藥行是華人南下最早經營的行業之一,其中茨廠街一帶在二戰前就有14間中藥店,但是都敵不過發展的步伐,逐一被淘汰,碩果僅存的只有豐隆銀行斜對面的建發藥行。

其實,建發藥行的命運與其他中藥行一樣,面對不轉型,即淘汰的窘境,所以惟一出路只有轉型,才不會被取代,而建發藥行的轉型,卻有別於其他中藥行。

當其他藥行改變形式,除了中藥,也開始多元化經營,售卖更多的雜貨,以開拓更廣闊的顧客源時,建發藥行卻選擇一條更艱辛的道路——增設西藥行、同時增加中醫門診部,如今也跨足教育界,培養更多的中醫師。

輝煌期有14間中藥店

建發藥行在日戰期間由吳子日父親建榜及其叔叔發榜在茨廠街創立,其爺爺早年也是在叻思經營中藥店,建發藥行于1943年5月開始在茨廠街開業。

創業至往后40年,建發主要還是以批發中藥為主,其中更是斧標驅風油主要批發商,雖然當時茨廠街有14間中藥店,競爭非常激烈,但是早期幾乎吉隆坡中藥店都集中在茨廠街,加上從中國進口藥材又面對一定的限制,所以茨廠街成為了早年購買中藥集中地。

中藥店逐一絕跡在茨廠街,除了80年代後期中國市场開放,越來越多其他地區的中藥店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茨廠街的中藥店逐漸失去此方面的優勢,而且中藥店微薄的盈利,根本無法負荷高昂的租金,除非擁有本身的店舖。

二度轉型
樓上教學培育中醫師

早年大馬還未與中國邦交,無法直接輸進藥材,所以都必須經過香港轉站,才能夠印記本地市場,所以建發也不例外,當時他們在香港聘請了一名中間人,根據他們的要求,在香港訂貨後再送往大馬,直到後來大馬與中國建立邦交,中藥行才可以直接向中國訂購藥材。

60年代政府規定中藥店不能出售西藥,隨著此措施的實行,許多中藥店都面對了現實考驗,所以在1974年,吳子日被父親送往英國選修藥劑師學位,畢業後能夠壯大建發藥行的陣容,提供中西藥服務給顧客。

子日在1982年回國,到建發藥行幫忙,并在店內增設西藥行,售賣西藥,從此分為中藥及西藥部,并在1988年到馬來西亞中醫學院進修中醫,所以建發藥行爾後也第二度轉型,增設門診部。

1997年,吳子日連同數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吉隆坡中醫學院,甚至在建發藥行樓上增設教室,開放給外國人學中醫知識,其中一群法國太太更是針灸科的學生。


建發藥行曾經拆後重建,從兩層樓增加至5層樓,并在1964年8月30日重建開幕,雖然爾后茨廠街經歷了變化,但是建發藥行45年來卻未曾改變。(圖:星洲日報)

早年建發藥行批發中藥至全馬各地,所以貨車是最重要的運輸工具。(圖:星洲日報)
你知道嗎?

日本的“皇紀”,有時也會直接以“紀元”稱呼,指天皇紀元的意思,是以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的年份,即西元前660年當基點計算。


星洲日報/大都會‧200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