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甲板:消失中的錫礦業城鎮

  • 目前甲板人口不斷流失,許多年輕人都去外地工作,街道非常冷清。

  • 西碧.卡迪卡素紀念館,門口貼著甲板古蹟保存相關新聞,也曾有人來拍攝過電影。

  • 1910年甲板街上有遊行的民眾,當時是甲板最鼎盛的時期,也是人口最多的時期。





霹靂州境內,尤其沿近打河流域有許多大小市鎮,其發跡大都與錫礦業脫離不了關係。比較大的城鎮包括怡保、金寶等,小的則有雙溪古月、布先、萬里望、和豐、打捫、丹戎紅毛丹、督亞冷、華都牙也、務邊等等。

經過百年歲月淬煉,這些城鎮有者發展為區域行政中心或貿易中心,有者落在半島聯邦公路而成為交通驛站,隨1980年代中高速公路開發,及1985年全球錫價崩跌,這些市鎮漸漸沒落甚至走向凋零。

在靠近高速公路交流道出口不遠的務邊路上,道路兩旁佇立約40棟舊街屋,大部分已棄置多年,有 些屋頂樓板崩塌、梁柱傾斜,雜草植物叢生,彷彿成了鬼城一般。從這些街屋遺留的部分看來,這個小城曾經繁華過,經濟活動也有一定的規模。目前這小鎮的狀況 恰好讓我們想像,未來恐怕還會陸續有小鎮步其後塵,整座市鎮被荒置。

其中一個要注意的,便是位於華都牙也附近,距離布先僅10分鐘車程的甲板(Papan)。從地 理位置看,甲板天生處於偏僻角落,從怡保前往華都牙也路上,到達布先前右轉經過一軍用鐵橋,再經過華人義山後才能到達。這條道路到甲板之後便是盡頭,因而 予人與世隔絕的感覺,造成甲板的經濟活動沒有辦法像一般沿路市鎮那樣活絡。

甲板的名稱由來,是由於在19世紀這裡曾經一度有木工場,生產建築用木料,木材從鄰近的佐漢山 區(Ulu Johan)砍伐後運到這裡的木工場加工。在森林裡砍伐木材的工人大部分是馬來人,華人則在木工場負責鋸木工作。從當地的觀音古廟歷史考究得知,甲板的歷 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47年。

除了這些開發木材的工人,19世紀中期遷入甲板地區的還包括移民自蘇門答臘的曼特寧人 (Mandailings)。根據法國錫礦投資者De la Croix在1881年到訪時的觀察,這些曼特寧人與華人一起開發當地的錫礦,由於曼特寧人在開挖錫礦後,排水設計不如華人般成熟,因而與華人商議,以便 讓他們礦場的廢水導入華人礦區,而他們則以礦場的十分之一做補償。

De la Croix造訪甲板市區時,市區內已舖設了4英里的道路,居民已有一定規模,大部分從事與錫礦業相關的工作。當地的華人大部分為嘉應客家人,1886年,曼特寧人領袖Raja Bilah與華人領袖丘牛(譯音)簽訂合約,共同開發上遊水源以供礦場開發用途。

到了1886年,甲板的華人社會已複雜化,一些幫會間的仇怨引發了數場紛爭,英國殖民政府遂興建了警察局,然而紛爭仍持續至1887年,最終引發了著名的甲板暴動,進而擴散至幾乎整個近打河谷的華人幫會。為了平息糾紛,英殖民政府屢次前往甲板駐守及監視,情況才得以改善。


目前甲板人口不斷流失,許多年輕人都去外地工作,街道非常冷清。


據1888年文獻記錄,甲板當時唯一及主要道路已建有146間房屋,包括4間磚屋、80間鍍鋅 鐵板或陶瓦屋頂板屋及50間亞答屋,道路寬度為70呎,人口非常稠密。1889年,海峽殖民地總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 Smith)造訪甲板,以及訪問林李公司(Lin Lee Kongsi),當時甲板是近打河流域產量最豐富的兩大礦區之一。之後,金文泰便承諾在該地興建新的菜市場及開發另外一條道路,以便劃出另60塊建築用 地。

1911年,甲板發生了一場嚴重大火,幾乎將整個市鎮燒毀。燒毀的街屋重新建立後,都已改為磚 造,目前保留的街屋大部分仍是這個時期所建造。甲板的人口最顛峰時期為1901年,據政府統計,共有2千441人,然而到了1921年之後下跌至1千 285人。從那時期開始,甲板的人口便沒有再上升過了。

如今走在甲板,看見幾乎三分之二的街屋荒廢,有者甚至已經崩坍。即便還有人住的街屋,大都只有 一樓還有使用,二樓幾乎都空蕩蕩。或許是甲板的經濟活動從很早以前便不再活躍,因此甲板的街屋幾乎都沒有經過後期的修改建,還保留原始的樣貌。這種情況在 我國的老城鎮中相當罕見。彷彿自1910年代的輝煌期過後,甲板的樣貌就不再改變,唯有這些房子不斷在衰老,待建築材料老化到不能再支撐時,房子就倒下 來,從此在地面上消失。

近年來,有一些關懷古蹟保存的朋友開始注意到這個小鎮,大部分人會認識甲板,都是因為閱讀了 《悲憫闕如》,有關在二戰及日據時期,甲板鎮上一個小診所及其主人西碧.卡迪卡素(Sybil Kathigasu),這位英勇的女醫生如何冒生命危險,給隱藏在山裡的抗日軍人救治的故事。

小診所還在,霹靂州古蹟協會前主席劉錫康先生承租下來,把它改為西碧紀念館。因此,偶爾沒落的小鎮會引來一些客人,然而這些客人來了只能感嘆小鎮的沒落,此外好像沒有什麼可以幫得上忙的了。

小鎮如甲板,在經歷錫礦業盛衰之後,似乎在喘息,只在等待時間繼續推演,然後所有東西都倒下來了,連歷史都不剩。對這些曾經為我國經濟付出多少貢獻的小城鎮,我們是否應該也要來思考一些保存的對策呢?

西碧.卡迪卡素紀念館,門口貼著甲板古蹟保存相關新聞,也曾有人來拍攝過電影。





星洲日報/漫步五腳基.張集強.2010.10.3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