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讓孩子過著充滿愛、有品質的生活。把他們培養成懂得分享、感謝以及善良的孩子,他們就有能力去面對惡。──高果敏
转载自中国报 http://beta.chinapress.com.my/node/194309
2月11日星期五,下午。 農曆新年還沒過完,這天正是大年初九天公誕,天氣是典型的農曆新年艷陽天。 雪蘭莪州某個住宅區的社區禮堂,數十個人正上工作坊。 外頭,炎炎烈日照耀著大地,禮堂上方,多把風扇嗡嗡轉動, 但仍不能全然驅逐空氣中的悶熱氣息,不過,並沒有人發出怨言, 她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著中國華德福(Waldorf Education)老師高果敏的教學分享。 高老師很“華德福”地打赤腳給大家上課。
華小生每天有許多作業,手腳慢、無法專心做作業的孩子,往往到了深夜功課還沒做完,這是一個許多家長頭痛,卻又幾乎每天面對的問題。
“孩子寫作業慢,那是因為作業跟孩子沒有關係。”高果敏一針見血指出。
孩子們可能每天都要做很多數學練習,做多位數的加減乘除,但是這些數學題跟他們是沒有關係的,就純粹是數學題罷了。
但是,換個角度,如果數學題是生活中發生的事,與孩子是有關係的,那,情況會否不同呢?
且看看果敏如何教數學。
採用生活化教法
在中國成都華德福學校,一個科目不見得就是一個科目,它可是綜合的,因為其所採取的是很生活化的教法,孩子們學數學,也學農業、修房子。
有一天,果敏帶孩子去收割大米,孩子們學用鐮刀,用最古老方法把谷子從稻桿摔出來,未掉完的米粒,還得用手一粒粒拔下來。
一整天下來,孩子們過后秤當天收獲,計算目前市價值多少,再扣除成本與種稻耗費的時間。當孩子們獲悉,若把這些米賣掉,每個人分不到5毛錢,都很驚訝。
孩子永遠不會忘記
第二天孩子們又回到田地,測量田地面積,從而計算一畝地有多少收獲。她說:“我們孩子數學題做得比較少,但是這樣的數學練習,孩子們可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呢。”
她還笑說:“讓他們一面勞作一面唸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誰以后還敢剩飯不吃?”
課程過后還會衍生到讓孩子一粒粒去數一碗飯有多少粒米,吃一碗飯就吃掉多少米,如果倒掉了半碗飯,就浪費了多少米。
孩子們會驚嘆他們一餐可吃掉那么多米飯,也具體意識到如果他們吃剩半碗飯,就浪費了多少米飯、浪費了農民多少心血。
華德福教育著重思想層面發展
源自歐洲的華德福教育是屬于另類教育,崇尚自然及人本教育的高果敏是中國首位完成華德福教育課程及治療教育課程的老師。
她說,華德福的高級教育,就像一個研究所一樣要精專,用最好的老師,但更多的是靠個人獨立的學習。“這時的鑽研應少而精,不需要什么都知、什么都背下來,很多知識上網搜索就可以了。”
個人的思想層面發展,反而更為重要。以歷史為例,學生是否有思考是秦朝先還是漢朝先?秦朝為什么會滅?中國一路怎樣走過來?中國信什么?
當果敏用不一樣的角度接觸歷史,才發現原來歷史這么好玩。
“中國不斷分裂合併,但不曾瓦解,而且人們還帶傳承古老文化,這文化才能經歷幾千年仍流傳下來,反觀其他地區好些古代文化都消失了。”
她遺憾地說:“我們的教育沒有機會給我們思考,我們只是‘知道’罷了。”
“去學習、受教育,接受的是什么?是知識嗎?不是!知識就在我們心裡。孩子來到學校,我們不是去教他什么,而是去喚醒他內心的知識。”
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人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有人碰到人生瓶頸,找果敏幫忙,果敏反問:
“你現在過的這種生活,遇到這種困境是為什么?”
她不斷拋問題:
“工作是為什么?”
“買房子?買房子是為什么?”
“過得好一點?那是為什么?”
一味打破沙鍋問到底,最后往往歸于一點:“我是誰?我來做什么?”
她說:“我們在生活中從來不去想:有飯吃,然后呢?是為了吃飯才生存還是為了生存才吃飯?”
在她眼中,孩子是從天上下來的小天使,“我們幫助這些從天上來的小孩去尋找自己”她說。
反過來大人跟小孩學習
偶然機會下接觸到華德福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果敏深受感動,大學畢業后不當電氣工程師而到華德福學校當拓荒者,頭兩年老師都是義務性質,沒有收入。
后來,果敏到澳洲進修華德福教育,過后本著愛,又去進修了針對問題小孩的治療教育。
問題小孩,令很多家長甚至教育工作者皺眉,果敏卻偏向虎山行,她說:“可能愛接觸有問題的小孩,讓我更瞭解自己。”
態度平實,就像在說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不會覺得自己偉大。
“小孩很寬容你,他們一直提醒你:你犯錯,要改正。”
在她眼中,反像倒過來了,是大人跟小孩學習。“小孩是我們的鏡子、老師。”她指出,若是對小孩反感,要自問:我為什么反感?為什么我那么焦急?
太多獎勵與懲罰都不好
兩小時的課,果敏只需十分鐘,剩下的就是給孩子們工作。
“不要說太多話,有必要嗎?”在高果敏心目中,與其告訴學生有關老鼠的林林總總知識,倒不如換個角度,反問學生:“如果你是一只老鼠,你會怎么做?”
反過來是學生自己主動去找出老鼠的相關知識,並且還進一步動腦筋思考。
她說,華德福學校的考試很好玩,六年級以下我們都不打分數,只是告訴學生他們是否記得課堂所教。
華德福教育很注重孩子品格的培養,果敏說,要讓孩子在充滿愛、有品質的環境中成長,老師不以打罵和指責的方式對待孩子。“在指責中長大的孩子,以后也會成為一個好指責的人。”
“在觀念上要告訴孩子對和錯不重要,所以他們不必欺騙,可以直接告訴老師實話,而非要小孩生活在恐懼與懲罰中。”
不過,反過來說,太多獎勵也非宜。
“用很多獎勵與懲罰去教小孩是個誤區,並不需要,孩子做對了,贊他,而犯錯則可視為一個好機會,孩子得以從不斷的錯誤中去更正、成長。”
成都華德福最高年級的八年班已畢業,孩子們都出國深造了,果敏從他們身上看到一個明顯特征:非常獨立自主。
“華德福幫小孩成為一個健康平衡的人,這符合教育的本質:讓他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她欣慰地說。
PHT畫評估孩子性格
果敏上了治療教育課,也分享其中一項評估小孩的方法,PHT畫。
所謂PHT,指的是人(Person)、房子(House)和樹(Tree)。
三者各有其代表性,人是代表對自己身體的體驗、房子是代表對物質的伸展或是物質身體的成長,而樹則反映了孩子神經發展和呼吸的狀況。
換言之,讓小孩在同一幅畫中畫上人、房子及樹三樣物體,可作為其身體精神發展的參考。例如樹有沒有葉子和根,是否長得健壯,可以推測孩子的神經和呼吸系統發展狀況。
“樹也可以看到孩子的社交情況,如果主干沒有長出其他樹干,或是樹干被砍掉,孩子可能面對社交困難。”
如果樹很脆弱,代表沒有什么生命力,再者,樹洞則意味著畫者可能曾受到很嚴重的傷害或創傷,樹洞畫得越高,創傷越久遠。
但是有些小朋友很小就參加繪畫班,被指導如何作畫,畫作已無法反映其本來面貌。所以,她說,孩子7歲以前不鼓勵被送去接受繪畫等訓練。
“通常我會讓孩子進行大動作運動后才畫PHT畫,並且要在短時間內畫完,以便抹掉外界的影響。”高果敏說。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就沒有時間多想,畫作就會展現很原始的面貌。
無論如何,果敏強調,PHT畫是其中一個評估參考,卻非絕對。
- 成都華德福學校,校園寬大,還有一個湖,提供孩子比較自然的學習環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